简介

印象宜昌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98章 赵铁公与郭有明(19)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加入书架 下一章

赵铁公与郭有明(19)

十九、GDP引起的思绪

有资料显示,在郭有明2000年到宜昌担任市委副书记以来直到他2012年奉调担任湖北省高官离开宜昌,他在宜昌一共待了十二年,其中担任市长4年,市高官4年。在此期间,不论是讲郭有明的政绩还是讲他的个人魅力,不论是讲宜昌的城市形象还是市容市貌,不论是讲领导的面子工程还是讲GDP的发展,宜昌的**变化都是有目共睹的,郭有明的贡献功不可没。我讨厌那些不分青红皂白、一棍子打死人的做法。

2003年,经***批准,宜昌和襄阳被确定为湖北省的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这个机遇对于当地的主政者来说也暗含着更多压力。2004年,郭有明就任宜昌市长,这座城市的GDP总额达到540。13亿元,首次名列全省第二,仅次于武汉市;到了2008年,郭有明从市长升任市高官的那一年,宜昌的GDP达到1043。13亿元,首次超过千亿。也就是这一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進出口貿易出现雪崩,加上三峡工程即将主体竣工、相关投资会相应减少的双重压力下,郭有明却决定为继续保持“宜昌速度“而努力。

2009年初,宜昌的党政大员频频带队出击,到沿海和全国各地广泛开展项目推介和招商合作,其中就包括投资200个亿的全通涂镀板项目。春风得意的郭有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宜昌的具体措施在于“建成了一批关系长远发展的重大产业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并在招商引资中不断扩大经济的开放度“;2010年,郭有明又提出宜昌的生产总值要实现“四年翻一番,连续翻三番“的目标,也就是从2004的500亿开始,到2016年达到4000亿,并同时谋划实施双千双百工程和“2511“工程。

宜昌市政府研究室(也就是市发展研究中心)在2011年的《宜昌市场主体发展问题研究》中解析“宜昌速度“时这样阐述说,市委、市政府坚持“依法依规、打破常规、特事特办、优质服务“,构建重大项目建设的绿色通道,推行全程“保姆式服务“,并对企业发展予以大力扶持。而在2011年召开的省委省政府宜昌办公会上,省委领导再一次充分肯定了宜昌所取得的成绩,并表示宜昌的城市发展步伐可以更快一些。

这无疑是对郭有明的苦心经营做出的高度肯定和莫大鼓励,为此,郭有明信心满满的声称,这既是省委省政府对宜昌提出的要求,也是宜昌要达到的宏伟目标。也就是在2011年,宜昌GDP达到2140。69亿元,不仅突破了二千亿,而且提前一年实现对2008年的翻番。也就是在那一年的8月,郭有明兼任了湖北省高官的职务,第二年就离开了宜昌。

郭有明任上最耀眼的是一路狂飙突进的宜昌经济数据。2008年,全市GDP首次突破1000亿元;2012年突破2000亿,短短4年之间,宜昌的GDP总量实现了翻番。而他更希望再通过5年的努力,推进宜昌市的经济总量实现新的跨越,确保“四年翻一番、连续翻三番“的梦想,力争“十二五“末宜昌的经济总量占全省的比重达到15%,可惜没有人给他那样的机会。

郭有明的另一个大手笔是把宜昌建设成为“特大城市“。他提出的城市规划设想是要在5年内把宜昌中心城区的建成区面积从目前的100平方公里增加一倍,达到200平方公里,即在“五年再造一个新宜昌“。也就是在郭有明的这种雄心和各方的努力下,宜昌先于省会武汉拿下了“三城联创“(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国家卫生城市)三块金字招牌,使得宜昌的宜居指数位列全国前茅,不过那仅仅就是文字游戏和面子工程而已。

关于领导重视GDP,唯GDP为命的奇怪主要政绩现象一直一来就受到各方面的质疑,所以在得知郭有明出事后,湖北某位老领导在日记里写下“GDP害死人“的感叹,所以上届政府在金融危机的时候推出的4万亿投资一直以来都被各方面说得稀烂,新的领导上台以后,专门发文说要以综合考察取代以GDP为衡量标准,可是话音未落,全国的发展速度就步步下滑,就不得不对经济政策做出“微调“,在刺激经济的暗示下,据媒体透露,各地出台的投资项目居然高达10万亿,不是换汤不换药又是什么?

喜欢印象宜昌请大家收藏:(m.wanwenw.com)印象宜昌万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加入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