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印象宜昌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76章 我的南正街(18)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加入书架 下一章

我的南正街(18)

十八、南正街印象之六

天色渐渐暗下来,繁华闹市街头华灯初上的时候,无论在南正上街还是在南正下街都显得有些冷清,承载着千年文化底蕴的宜昌老城区曾经告别了天后古宫、尔雅明月、慈云下院、镇江古阁、南正街巷,如今又要目睹新民街、南正上街、环城南路、南正下街、璞宝街、杨柳树巷、西平巷、小箭道、元亨街的灰飞烟灭,不知未来千城一面的宜昌还有多少历史印迹可供追忆?

宜昌老城区是一个具有两千多年历史、摇曳着百年风华的地方。因为长江航运的兴起,宜昌这座江边的码头就热闹起来,峡口的江水不仅迎来了上上下下的船只,迎来了走南闯北的商贾,迎来了风华绝代、迎来了似水流年,也造就了这座城市的繁华;除了战乱频繁、硝烟不断,城市在战火中毁灭以外,同样因为长江航运的衰落而逐渐消亡,这也是历史发展的规律,不足为奇,更不值得为那些破旧的建筑的消失而潸然泪下。

寻访历史的来路,触*时代的年轮,任何人都是这座城市一去不复返的匆匆过客。我想记住的不是那些破破烂烂的街道、歪歪斜斜的老房子,而是那些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的宜昌所特有的吆喝。宜昌最为经典的吆喝,莫过于“还有一点儿活鲜鱼打贯卖!“莫过于“发糕、洋糖发糕!“莫过于“洋糖面包、鸡蛋糕!“莫过于“油炸麻花酥卷子!“也有“卖豆腐,豆腐脑,懒豆花儿!“还有“包谷粑粑,热的!“还有“砂胡豆,苕果子!“都是土得掉渣。

我听过“破铜烂铁拿出来换钱,油瓶子、酒瓶子、牙膏皮子拿出来换钱!“也听过“有破布巾子、牙膏皮子、破胶皮套鞋、废书报杂志拿出来换钱!“听过“老鼠子药来老鼠子药,老鼠子吃了跑不脱。买了我的老鼠子药,包你死老鼠子换鼠药。“也听过“甜酒耢糟,不要粮票!“后来又听过“换大米!“,以及现在的“收旧电视机,旧洗衣机,旧电脑,各种旧家电!““换窗纱!“还有“清仓大甩卖!“除了“专业卤鸡蛋,五毛钱一个,味道好得很!“还有什么“修煤气灶、热水器、电饭煲、洗衣机!“以及“收长头发,收旧手机!“其中夹杂着“馒头、老面馒头!“不过后面的大多都是放的电喇叭的录音,这也是一种科技进步。

笔者是一个生在中书街、曾经在滨湖路、仁寿路、南正下街、解放路、四新路、隆康路、红星路、南正街、艾家巷、刘家大堰都住过,现在住在东山大道一栋百米高的大楼里,交通方便、电梯上下,出门几步就是江边,或者信步走去,过街不远就上东山,可是却依然留恋老城区的那些生活。我当然没有吃过“油炸马泥光“,倒是在停在长江边的拖轮*上和小伙伴们一起跳过“冰棍“;每到秋冬枯水季节,酱品厂就会在大南门到陶珠路之间那大大的沙滩上用竹架和绳索搭起一排排架子,晾晒萝卜大头菜之类的,孩子们就会在一排排晒架之中玩“鬼捉人“(又叫“躲蒙蒙藏儿“);累了,就到江边沙滩上筑坝砌房,然后挖沟引来拍岸的江水。揪几根萝卜干,一边嚼着一边看着自己的杰作慢慢坍塌,那似乎就是神仙过的日子。

那个时候,江中磨基山方向常常会看见露出黑黑圆圆的脑袋、在江中翻腾戏水的****子(江豚),抬头看,一只老鹰在空中盘旋,天知道它看见了什么;当然,会看见那些接收过来的笨重的登陆艇从江中驶过,不过那个时候,笔者怎么也想不到,**串联的时候,自己就有幸乘坐那种登陆艇,从南京到武汉的。

那个时候,我们都会念“点点梆梆、脚踩南山;大脚小脚,大家一起“;那个时候,女孩子喜欢“跳房子“、男孩子们爱弹珠珠、滚铁环、踩高跷、铲陀螺、扳洋画;“打翻叉“(侧翻跟*)、“立巴墙“(靠墙手倒立)、“跳拱“都玩过,“载(zai)石头“、挑冰棍棍、扯树叶筋儿,“划策儿“也做过;养过蚕、搬过蛐蛐、喂过金鱼、热带鱼,还养过鸽子、养过花……好事做的不多,坏事和荒唐事却做过不少,不过那都是少年和青年时代的事了,要不然为什么说“少年壮志不言愁“呢?

我喜欢这句话:记住一条街,就记住了一个城市,所以记住了那条已经消失和正在消失的南正街也就是记住了宜昌老城区的印象;我喜欢这句话:走进老街,就翻开了历史长卷,所以,就找些春暖花开、秋高气爽的日子将那条已经不复存在的南正街、南门外正街,以及即将消失的南正上街、南正下街都重走了一遍,就写下了这些文字。(2013-10-12)

喜欢印象宜昌请大家收藏:(m.wanwenw.com)印象宜昌万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加入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