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印象宜昌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53章 穿过宜昌老城(3)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加入书架 下一章

穿过宜昌老城(3)

三、老城的衰败

所谓的宜昌老城区,不是官方宣称的上至西陵一路,下到胜利三路,被夷陵大道与长江合围的那个区域,而应该只是现在的西陵区的一小部分之内,也就是由四条弧形道路,曾被称为四环路,即后来的环城东路、环城北路、环城西路(沿江大道)、环城南路四条路拼接起来形成一个椭圆形里面的那个范围,也就是原来被宜昌城墙所包围的那个不大的地方。

宜昌老城的衰败原因很多。从地形上看,宜昌老城区距离由镇镜山、肖家岗、东山组成的那条大山屏障还很远,其中因为当时烟波浩渺的东湖和南湖的阻隔,也因为由樵湖岭、珍珠岭(珍珠路)、桃花岭这一连串山包的地势影响,宜昌既没有襄阳那样的四通八达,也没有荆州沙市那样的一展平阳,所以,宜昌老城区理所当然、悠闲自得的会选择依山傍水守着长江这条黄金水道。而随着沿江发展的速度,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在老城区东南方向大片的冲击坡地和滩涂形成的平地更具有发展趋势,所以,老城区就被慢慢的遗忘了。

除了城市骨架的扩展、新的商贸中心、交通枢纽、住宅区都沿着新城区所处的长江沿线一字摆开以外,那些老外的工作、生活中心都在一马路与二马路之间也是关键之处,加上无论何朝何代的官员都对外国人毕恭毕敬,服务到家,除了有求必应,也就十分主动地把老城区的道路向外商云集的区域进行延伸。这一点就和后来的改革开放惊人的类似,为了吸引外商,采取免税减税的优惠,从而使得外资企业迅速占领了我国市场,到现在据说所占份额已有三分之二强。

1917年,宜昌商埠局(相当于现在的城建委)在东门和南门之间拆开一个口子,称小东门(又称通惠门),迁移南门之外的大片坟地,成为川汉铁路以后的宜昌城区的第二次展开。规划在大南门、通惠门外东南2公里以内4。65平方公里,修20条道路。在宜昌第一次东扩的过程中曾经有一个十分有趣的小插曲,就是通惠路(解放路)的前方(一医院新门处)被来自苏格兰的传教士办的那所普济医院的围墙所挡住,再三交涉无果,人家根本不理睬,只好改道二马路,就形成了今天这样颇有些断头路感觉的道路格局。

在不通公路、更没有铁路,虽然很早就有了水上飞机,可也不是一般普通人消费得起的,所以无论是上**、下武汉,几乎所有人都是选择乘船出行。不得不承认,离开宜昌老城区,从大南门以下,江面宽阔、江滩也更大,更适合货物的装卸,尤其是有了轮船以后,更是方便多了,所以,原来作为集散地的老城区的江边生意就慢慢移到了城外,这无疑对老城区的经济发展是一大打击。更要命的是宜昌连年战乱不断,老城区受到的**也尤为厉害。

正如我在《宜昌印象》中指出的那样:“宜昌的重要除了上控川渝、下联荆襄以外,就是因为这里是川江的结束和荆江的开始,不仅是人员车船换乘、货物的集散地,还是各类关税的征收点,包括**。“所以,从宜昌反正的那一天开始,川军和北洋军、北伐军和地方军就在这里打个不停,你方唱罢我登场;因为当官的克扣军饷、地方商家又不愿意拥军优属,曾经两次发生宜昌兵变,将半个宜昌老城几乎都给烧毁了,这就是宜昌古城的悲哀。

抗日战争的时候,几万日军像赶鸭子似的赶走了参加枣宜会战的几十万****,轻轻松松占领宜昌,次日却决定弃守,于是,就将缴获的、无法运走的、堆积如山的枪支弹药、被服给养、甚至几十辆军车都统统烧掉,大批的汽油则倾倒在长江里,并放火烧毁了大片老城区的房屋。更可悲的是,日军刚刚退到土门附近,又接到军部关于占领宜昌的命令,就立刻原路返回,那些已经重新**宜昌的****还没来得及高兴就又一次闻风而逃,只是因为日军撤离时候的烧杀抢掠,日军重新占领宜昌以后,军队居然找不到可以容身之地!

宜昌沦陷的时候,尚有一万多市民没有来得及撤离,被圈在日本人划定的老城区这个难民区里,出入需要良民证,对日本兵稍有怠慢就会被拳打脚踢,直**的跪在路口受罚。因为****在当初撤离的时候执行的是破坏策略,在宜昌老城区放了一把火;日本兵在准备弃守的时候又放了一把火,加上原来日机空袭宜昌时候的狂轰滥炸,老城区就已经是断壁残垣、惨不忍睹了。住在难民区的人除了少医缺粮,连栖身之处也难得寻觅,加上大大小小的汉奸充当日本人的狗腿子,难民的生活那才叫一个惨字。

好在几年以后就是光复,再过了几年以后,就是解放了。

喜欢印象宜昌请大家收藏:(m.wanwenw.com)印象宜昌万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加入书架 下一章